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百山祖 >> 玩转百山祖 >> 内容

民风民俗

时间:2014/4/24 8:20:58 点击:

  核心提示:一、香菇文化 庆元是香菇的主产区,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八百多年前,香菇鼻祖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香菇与菇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悠久的香菇历史,积淀了深厚的香菇文化。 (一)历史渊源 1、鼻祖吴三公 吴三(1130-...
一、香菇文化
      庆元是香菇的主产区,世界香菇人工栽培的发源地。八百多年前,香菇鼻祖吴三公发明了“砍花法”人工栽培香菇技术。香菇与菇乡人民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悠久的香菇历史,积淀了深厚的香菇文化。

      (一)历史渊源
      1、鼻祖吴三公
      吴三(1130-1208),又名吴昱,庆元县百山祖乡龙岩村人,在兄弟之中排行第三,就名叫吴三,后人尊称他为“吴三公”。
      吴三公出身贫寒,以上山狩猎和外出挑盐为生。在庆元百山祖北麓茶木淤香菇湾一带打猎烧炭期间,他发现伐倒的阔叶木表皮被砍伤后,伤处常长出香菇,此法屡试屡验,这便是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砍花法”的由来。在生产实践中,吴三公还发现一些树木虽经砍花却多年不出菇,不知何故,无奈之下不禁仰天长叹,以斧猛敲,这一敲不要紧,却惊动了菌丝的萌发,数日后菇出如涌,此便是后世菇民不传之秘“惊蕈术”。
      吴三公创制出古老砍花法和惊蕈术,为贫穷的山区菇民开辟出一条良好的生存途径,深受人民爱戴和尊敬。菇民感念他的功德,奉之为菇神,于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在五大堡乡的盖竹村建立“灵显庙”,奉祀吴三公,标志着香菇文化开始形成。
      2、香菇文化的发展
      明初,刘伯温进献香菇给朱元璋,受到明太祖朱元璋的称赞,朱元璋将香菇生产的专利权赐给龙庆景三县人民,并封吴三公为“羹食公侯”,因而有“朱皇亲封龙庆景,国师讨来种香菇”之说。香菇成为贡品以后,促进了菇业发展。菇神信仰中除了五显神、吴三公,增加了刘伯温。明万历三年(1574年)明神宗敕封吴三公父子兄弟等十二位为“判府相公”。明洪武年间,五大堡乡西洋村也建造一座“吴判府庙”,供奉吴三公父子。
      由于明初刘伯温奏请香菇皇封专利的影响,清康乾时期国家稳定,菇业拓展到江南各省。菇业发展同时扩大了菇神信仰。乾隆年间,菇民社区大小村落先后都建菇神庙。菇民嫌西洋村吴判府庙狭窄,集资迁址扩建到溪边古道旁,取名松源殿(又叫西洋殿)。菇民还在龙庆景交界处集资兴建了毛坑口“三合堂”和凤阳山菇神庙。
      民国时期,菇业继续清代的发展势头,菇民足迹已遍布大江南北的大半个中国。尽管受日寇侵华战乱破坏影响,菇业受损,菇民还是坚持在大山里从事香菇生产。
      新中国建立后,香菇文化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香菇文化的核心区域是庆元县。1989年国际热带菌类学会主席张树庭教授赴庆元考察,并亲笔题写“香菇之源”,确认庆元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技术的发祥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成功地实施了“中国香菇城”系统工程建设。1995年庆元又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世界人工栽培香菇最早”、“全国最大的香菇生产地和集散地”两项中华之最。2002年庆元香菇正式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香菇产业已经走上了一条标准化、规范化、品牌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道路。2010年6月4日,全国首个“食用菌产业基地”正式落户庆元。
      二、廊桥文化
      庆元是我国现存古廊桥最多、最集中的县份,素有“古廊桥天然博物馆”和“廊桥之乡”的美称。其中,又以木拱廊桥为代表。木拱廊桥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个品类,仅分布在浙闽两省的丽水、温州、南平、宁德等地市。它采用梁木穿插的特殊而巧妙的结构形式,十分符合力学原理,施工技术先进,桥体造型优美,是我国木构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集大成者,在中国桥梁史上极具研究价值。
      庆元木拱廊桥不但具有全国数量最多、历史最悠久、历史沿革最具连贯性的特点,而且全国现存寿命最长的如龙桥、单孔廊屋最长的黄水长桥、单孔跨度最大的兰溪桥、有史料记载时间最早的双门桥和甫田桥均在庆元境内,堪称当世一绝。2005年9月,庆元县后坑木拱廊桥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卓越奖(一等奖);2007年,“编梁木拱桥营造技艺”由庆元县申报,被列入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由庆元县申报,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由浙江省和福建省联合申报,“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庆元县属申报地区之一。
      庆元廊桥作为地方文化的一大瑰宝,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交通的功能,还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乡土情感,它是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等诸多内容的重要载体。
      1、建桥礼仪
      庆元廊桥在整个建桥过程中通常都会伴随着一些重要的民间信仰活动,即所谓的“建桥礼仪”,借此保佑工程顺利进行和建桥者的生命安全。其中颇具特色的就是“上梁仪式”,上三节苗正中间的一根平苗是整个建桥过程中最重要的日子(一般都是事先算好的“黄道吉日”),会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在这一天,上平苗时刻一到,首先要鸣放花炮,然后邀请“好命人”来抬这根平苗,同时由主绳墨主持,将这根平苗用红布包起来,悬挂“七宝袋”以及一些庆元特有的祭祀物件,并进行“喝梁”。上梁时,要设香案拜祭,保佑工程的顺利完工,上梁完毕,村民也会用红布袋装上稻谷来“压梁”,当日还要设宴酬谢建桥的木匠,整个过程和当地建造房屋上主梁的祭祀过程十分相像,但相对来说则显得更加隆重。
      廊桥建好后在正式行走前,需请人第一次走过去,这个过程称“踏桥开走”。踏桥开走前,桥董事、缘首选择乡村中三代同堂并夫妻双全,有一定名望且家庭富裕的二位男性长者(俗称“好命人”)开走,预示着桥梁也能跟老人一样能经历各种风雨,能长长久久。开走之人要讲吉利话,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户户平安、村村兴旺。而后村民才可以跟随着开走。
      2、商贸社交
      廊桥是绝好的社交娱乐之处。庆元廊桥以它独特的风姿,横跨在溪流山谷之上,方便了村民之间的交往,促进了村寨之间的联系,加强了与外界的交流。人们在此驻足歇担,遮风避雨,避暑乘凉,甚至成为人们易换物资的肄市。如中济村的济川桥和姚村的复兴桥上的“桥市”便是热闹非凡,每天村民们在桥上买卖蔬菜瓜果和鸡鸭鱼肉,一片繁忙和欣欣向荣的景象。
      3、宗教祭祀
      借助桥,人们从此岸跨越彼岸,这与佛教教义中“普渡众生”的意义类似,因此,庆元廊桥中多设神龛,供奉最多的是观音,同时还有道教真武大帝、治水英雄大禹、以及地方神灵陈夫人、马夫人、土地公、社主等。廊桥上有着丰富多彩的祭祀活动,虔诚的乡民供奉茶、酒、菜肴,上香磕头作揖既祷告廊桥的平安,又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合家团圆如意。祭祀活动中颇为壮观的是咏归侨、双门桥、袅桥等为纪念屈原而进行的“走桥”活动。每逢五月初六时,浙闽香客,多为中年女性,头插红花,脸抹脂粉,身着唐装,脚穿花鞋,挑着粽子、馒头和香纸,结伴前往,点香走过廊桥,在溪沿下摆下供品祭祀。事毕,将粽子、馒头抛入水中,着实隆重。通过“走桥”活动来纪念屈原,透射着庆元人民奋发图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桥山制度
      廊桥木构易朽,易遭水坏。庆元历代民众都比较重视廊桥的养护与修建,自古形成的桥规民约,使这些廊桥较完整地保留了本来面貌,不断地传承保护下去。修建廊桥要耗用大量木材,有的廊桥还设立了桥山,山上大木专用于桥的修建。 庆元县松源镇梅湾、龙钟山,就是修建咏归桥的桥山,面积400多亩。
      桥山的做法有三个好处:一是可以蓄养大杉木以备修建桥用,就地取材,方便省工;二是植树的本身也就做好了水土保持工作;三是造就了一方景观。总之,桥山是庆元民众的一大善举。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百山祖官方网二维码手机WAP地址

  • 上一篇:百山祖概况
  • 下一篇:历史文化
  •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百山祖旅游网(www.baishanzu.com)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最美的地方-中国庆元 QQ:32024916
  • Powered by laoy! V4.0.6